销售服务热线:400-886-0537
推荐产品
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,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,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。
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,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,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。今年7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,要把坚守实体经济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,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,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,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,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,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从世界发展史和产业发展规律来看,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都是通过制造业来奠定其领先地位的。没有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支撑,经济发展就会成为无本之木、无源之水。纵观湖北40多年的改革发展,每一次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快速提升,都源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驱动。当前,仍要下功夫转变发展方式、转换增长动能,推动产业迭代升级,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质的突破。
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,必须坚持把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,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,多方协同、久久为功。要深入实施制造强省战略、服务业提质增效行动、数字经济跃升工程,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高地、数字经济发展高地,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、现代农业深度融合,打造以实体经济为支撑、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一是加快发展五大优势产业带动先进制造业突破提升。把做大做优做强电子信息、汽车、生命健康、高端装备、北斗五大优势产业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、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主要抓手,找准切入点,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着力培育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。坚持传统、新兴、未来产业并举,智能化、绿色化、融合化共进,提升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、高技术和高附加值制造业所占比重,实现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。
二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,始终坚持“创产城”融合发展。全力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,加快推进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,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在省内交易、转化及应用,培育壮大更多高新技术企业。依托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,以及分布广泛的创新街区(园区、楼宇)等创新空间载体,结合新城建设和城市更新,加快建设新科技新产业育成中心,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,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。在创新空间载体建设中探索“双创集聚+产业生态+城市社区”的“创产城”融合发展模式,协调科研、生产、生活、生态,打造更加适合新兴产业发展、高端人才工作生活的场所空间与和美环境。
三是积极打造内陆开放“新沿海”,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、竞争力、美誉度的国际消费目的地。实施更大范围、更宽领域、更深层次对外开放,在服务和融入“双循环”中加快建设内陆开放“新沿海”。高质量建设湖北自贸试验区升级版,加快发展跨境电商、市场采购贸易、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,拓展外贸发展新空间。支持武汉等地培育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,拓展复合型的国际消费场景集群,依托各级各类开放平台载体,建设中外人文复合交流融汇中心、全球商品贸易港和世界级商圈商街,荟萃全球优质商品、服务,促进商品贸易、人员往来、文化交融。构建多元化的国际消费活动体系,区域联动策划举办重大节庆活动,以商圈商街、景区景点、场景应用等为纽带,打造24小时城市社交目的地和世界级休闲旅游目的地。
四是打造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,突破性发展多式联运,提升全球通达便利度和辐射能级。从战略层面系统谋划城市圈交通一体化格局,联合中原城市群、长江中游城市群,共同打造国家级的综合交通枢纽集群。立足建设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门户,全力推动建设“天河-花湖”商贸物流大走廊,建设高能级商贸物流集聚区。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,争取国家级交通物流联运枢纽项目,突破性发展多式联运,优化重塑中部南北大通道。
五是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改革,加快发展数字经济。统筹资源要素、创新体制机制,制定实施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,推动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、治理方式全面“数智”变革,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有效路径。规划、布局、建设、运营一批超算中心、智算中心和数据中心,用好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、武汉超算中心、 宜昌数据中心集群等算力基础设施,构建统一的公共算力平台和算力网络,提升算力综合供给能力,夯实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算力底座。